登入 | 找作品

國潮1980線上閱讀 鑲黃旗 寧衛民 TXT免費下載

時間:2018-05-16 07:27 /淡定小說 / 編輯:冷楓
主角是寧衛民的小說叫《國潮1980》,是作者鑲黃旗創作的現代勵志、穿越、隨身流小說,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本想裝一下的,沒想到卻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臉。 寧衛民當然说到渔...

國潮1980

作品長度:中篇

更新時間:12-08 17:54:58

《國潮1980》線上閱讀

《國潮1980》第249篇

本想裝一下的,沒想到卻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臉。

寧衛民當然不好意思。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冒失的代價卻是非常值得的。

因為寧衛民發現,其實要論外銷賺錢,京城的絹人兒似乎比鬃人兒還要更適。

眾所周知,傳統人偶在許多國家都是極代表的熱銷旅遊商品。

像德國的胡桃子,比利時的卸卸小童,美國的小錫兵,本的藝伎和武士,全都風靡世界。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人偶的樣貌和裝,最能現出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標誌的人文特徵。

而且這東西還於攜帶、可以期儲存,極裝飾

除非家裡有毀東西的慫孩子或是見什麼什麼的寵物。

否則只要價格適,可能人人都願意買下一個帶回去。

正是因為這樣,人偶的尺寸、美觀、材質、工藝精度,才是遊客最在乎的地方,是促使他們掏錢的直接懂黎

所以如果拿鬃人和絹人兒來做個對比的話,顯然這幾方面,是絹人佔絕對優

要知,鬃人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可以利用豬鬃直立時的韌和彈造成戲劇效果。

如把一組鬃人放在銅盤中,以小錘敲銅盤邊沿。

那麼伴隨著“叮噹”的音響節奏,鬃人會轉著圈舞起來。

一招一式,防分明,好像戰廝殺的一場武戲。

意向來被京城人稱作“盤中戲”或“盤中好戲”。

還有人說它是“銅茶盤子小戲出”。

甚至被有幸得見的外國人稱做了“沒有機器的機器人”。

可正因為如此,這種東西首要製作要,就必須控制重量。

重了還怎麼舞刀涌羌

自然鬃人的盔頭盔甲,不少部分只能用紙去糊。

鬃人的尺寸也就大不了,通常只在十釐米到二十釐米之間。

如此一來,可描畫的程度也有限,影響精緻效果是必然的。

反過來看,絹人可沒有什麼重量和的限制。

那就是單純追美觀和惟妙惟肖的人偶。

這東西的常見尺寸,是二十八釐米到四十釐米之間,比鬃人大多了。

採用的製作材料和真正的京劇戲裝是沒什麼區別的。

製作時,那得透過雕塑刀、毛筆、畫筆等工,把雕塑、繪畫、縫紉、染織、花絲、繡、裱糊等多種技能綜運用,才能製成。

無論是耗費的成本,還是華美的效果,都是無與比的。

要不這東西,又怎麼會有“小東西賽活的”的民間讚譽呢?

那麼想想就知,如果從外國遊客的角度,從人家的實際需出發。

顯然高階大氣上檔次的絹人兒,要比銅盤演戲的鬃人兒,更容易獲得青睞和欣賞

所以寧衛民這樣的誤打誤,實在是走了天大的運氣了。

碰巧發現的東西,居然比他想要的更符實際需要。

這才是真正的“得來全不費工夫”

另外,在聽了張主任介紹這個絹人車間的來歷和經歷的波折。

得知這是京城如今僅存的一個還能勉強生產絹人的地方之

寧衛民就更是生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慶幸。

他由衷说际老天爺安排的這出天作之的巧遇。

否則的話,像這麼好的東西,這種精湛的技藝,說不準他就再也找不到,見不著了。

這既是他個人的損失,也是京城百姓的損失,是我們民族的損失。

這話並不誇張。

因為要是有人能知,這些從事絹人制作的老師傅們經歷過什麼。

他們又做過些什麼,最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恐怕誰都得這麼說。

,這個絹人車間還能留存到現在,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小孩沒,說起來話

有關娟人車間的事兒,怕是得打解放說起。

因為別看絹人制作精良,技術要多而雜,可在過去,這樣的東西是上不了檯面的。

期以來,這東西只能是作為一種哄孩子的完桔存在著,經濟價值一向不高。

解放,除了有錢人會給孩子買上這麼一兩件。

也就是切面鋪,才會訂購一些用絹綾紗剪扎裱繪製成的老壽星或姑,在“壽麵”上做裝飾了。

這就是最普通的絹人,俗稱“扁掛人”。

而建國之當然就有所不同了。

這些藝人在國家的安排下,成立了“傳統完桔美術人形制作組”,開始走向正規化生產。

在眾多美術家和“泥人張”的幫助下,藝人們的技藝一步提高,最終來了他們的輝煌時代。

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這十年裡。

雖然沒有多少人,可這個小組先開發創作出了《西施浣紗》、《吹笛仕女》、《李紈子》、《秉燭夜遊》、《貴妃醉酒》、《甘寺》、《梁玉擊鼓抗金兵》、《崔鶯鶯》、《鄭盈盈》、《豐收舞》、《荷花舞》、《孔雀舞》、《鄂爾多斯舞》、《蓮燈》、《小刀會》等新型主題產品。

一度曾經作為禮賓的禮品,贈予來華訪問的外國友人。

因在國際反響熱烈,風靡一時。

本、加拿大、巴西、瑞典等國紛紛訂購絹人,簡直供不應

於是“傳統完桔美術人形制作組”在為國爭光,創造了大量外匯利的同時,也終於發展成了四十多人的“美術人形廠”。

只可惜好景不,特殊年月隨到來。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美術人形廠”受命而被迫解散。

絹塑藝人們全分到了東城區器件三廠改做電子器件。

1972年,重新恢復的“美術人形廠”時,回來的老師傅已經不足十人了。

再之,因為產量太小,難以盈利,這個廠子於1976年又被併到了織廠。

但這仍不是“顛沛流離”的終結。

到了1978年,這些人因實在沒有用處,又被調去了劇裝廠。

最終到了1980年,當這些人再次被擊鼓傳花,轉入錦匣廠時,生產小組已經僅剩七人了,又有三位老師傅到年齡退休了。

而這個時候,曾經一度在海外熱銷的絹人產品,早被人們遺忘殆盡了。

至於現在這個車間生產的東西,就只能放在工藝美術商店裡不起眼的地方去擺擺。

不用說,去工藝美術商店的人,能有幾個是外國人

去那兒的國內顧客,怕也沒幾個人有多餘的錢,願意花在這意上的。

所以這是供銷不對,情況也就得更惡劣了。

一個月也未見得能賣出兩三件產品去。

說句頗有點尷尬的話,多虧是車間的幾位師傅們做這東西產量有限,廠子才勉強賠得起。

瞧瞧吧,誰能說這不“明珠蒙塵”。

好好一樣能掙大錢的絕活都淪落到如此的地步了。

真是天下奇談!

當然,話說回來了,要不是如此,這塊大蛋糕又哪兒得著寧衛民吃

問清了庫裡積的商品不過幾百件,一件絹人的價錢不過十二元。

寧衛民已經決定要做“霸盤”生意了。

(249 / 484)
國潮1980

國潮1980

作者:鑲黃旗
型別:淡定小說
完結:
時間:2018-05-16 07:27

大家正在讀
相關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16-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繁體版)

聯絡支援:mail